最全最权威!一场介绍会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日期:2024-09-19 13:20

来源类型:怼怼子吖 | 作者:汉斯·齐施勒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天天彩精准免费资料下载】【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四个关键词感受中哈深情厚谊】【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迷语免费下载资料】

6月11日上午,“机遇湾区”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徐磊,广东省大湾区办、省南沙办、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介绍有关情况。介绍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办主任陈晓伟主持。

主持人-陈晓伟: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根据中宣部关于开展“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机遇湾区”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向大家介绍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携手港澳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最新进展和积极成效。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五周年,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组织中央、省市、港澳媒体开展“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集中采访活动,对于立体、全面呈现大湾区蓬勃活力、广阔空间、巨大机遇具有重大意义。

出席今天介绍会的领导有: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先生,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徐磊先生,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先生,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省南沙办主任刘炜先生,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先生,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先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符永革先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先生,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先生。

出席介绍会的媒体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中央媒体,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香港电台、橙新闻、香港中通社、TVB、南华早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澳广视等港澳媒体,以及广东省直和广州、深圳的主要媒体。

今天的情况介绍会分两节进行,两节中间有10分钟休息。首先进行第一节,先请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观看粤港澳大湾区宣传片。

接下来,请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副局长徐磊先生介绍这次主题采访的背景及总体情况。大家欢迎。

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徐磊: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五周年,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全面深入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就,展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美好前景,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基于湾区、基于香港、基于澳门主题采访活动。活动期间,20多家中央媒体、广东媒体和港澳媒体,上百名记者将用镜头语言、翔实数据和鲜活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展现香港、澳门发展的独特优势,展现粤港澳三地合作的生机活力。

这次主题采访,一是范围广,我们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媒体朋友,也有来自广东和香港、澳门的媒体朋友,各家媒体记者交流互鉴,结合自身的特色开展报道传播;二是线路新,采访团从广州出发,经深圳进入香港,从香港经港珠澳大桥赴澳门,再从澳门到珠海,期间将深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全方位立体式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三是对象多,各媒体记者将广泛采访粤港澳三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界朋友、外籍人士、青年群体等,实地参观著名高校、知名企业、文化机构,获取一手权威信息、深度体验湾区魅力。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离不开粤港澳三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天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先生率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情况介绍会,向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体现了广东对大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把握此次主题采访的难得机会,充分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生动深入阐释给港澳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共同讲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美好前景。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徐磊局长。下面,请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先生讲话。

张虎: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首先,我谨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考虑与大家作个分享。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情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关注、关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掌舵领航、把脉定向。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指导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为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

广东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放在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建设,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将“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十大新突破”之首,明确要求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充分发挥大湾区对全省深化改革开放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五年努力,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动能不断释放,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我简要介绍四个方面情况:

是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以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作为结合点,以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作为主骨架,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散裂中子源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先后落地运行,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于2018年正式启动运行并面向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球科研人员开放,目前已吸引全球6000多名科研人员开展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力量不断壮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梯队。2023年,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万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于大湾区内地的数量占比约95%。同时,广东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累计培育第一批链主企业5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独角兽企业7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稳步推进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动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3年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到四成,战略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增长主力引擎。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积极把握科技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未来网络、未来智能、未来生命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交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我们始终把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推动形成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根基”更坚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顺利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建成运营广深港、广汕和汕汕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广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838公里,基本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跨海跨江通道群加快建设,建成运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5条过江通道,加快建设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4条通道,持续改善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运输条件。比如,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2小时缩减为20分钟。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等粤港、粤澳间口岸相继开通,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人均通关缩短至30秒左右。粤港澳海关“三地一锁计划”正式启动,允许货物在粤港澳三地的运输过程中,共用一把电子锁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跨境货车的整体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更好便利大湾区内货物顺畅流动和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大湾区机场群港口群承载空间不断扩大,目前大湾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8亿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1140万吨,航线网络遍及全球主要城市;大湾区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超16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航线网络覆盖世界主要贸易港口。

三是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们积极推进实施“湾区通”工程,进一步打通粤港澳三地投资贸易、资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堵点,实现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打造最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政务服务跨境通办不断深化,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正式实施,粤港两地率先实现数字身份认证互认,108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粤港跨境通办。创新建立粤港在线身份互认体系,通过“可用不可见”的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对接,首次实现内地政务系统对香港市民身份的在线认证。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其中,“跨境理财通2.0”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在投资者准入条件、参与机构范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个人投资者额度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升级,更好地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资产配置和理财投资需求。粤港、粤澳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政策落地实施,去年共有超3万港澳机动车享受到政策便利。职业资格认可持续推进,推进医师、教师、导游等领域职业资格认可,试行港澳导游在横琴自贸试验片区认定执业,促进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来广东执业,拓宽建筑领域专业资格的互认,累计3950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比如,目前已有约420名港澳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获准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三地共同公布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湾区标准”。围绕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三个领域,三地共同公布了首批15个“湾区认证”项目,实现“一次认证,三地通行”。人员往来三地日益便捷,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出入境更加便捷。“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先后落地实施,进一步推动三地人员往来交流。今年1-5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万人次;港澳居民“北上”热度高企,2023年约有5300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内地,“双向奔赴”成为生活新常态。

四是加快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我们针对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各有侧重的功能定位,着力推进制度创新规则试验,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为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横琴粤澳合作深入实施,推动横琴条例、横琴鼓励类产业目录、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先后印发实施,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横琴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在横琴合作区内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已增至2.06万人,澳企总量超过6100户,琴澳一体化格局加快建立。前海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推动优化前海管理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前海投资者保护条例、前海总体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印发实施。积极推进与香港开展金融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深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获批建设,深港国际法务区引入法律服务机构155家。南沙开发建设加力提速,推动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意见、南沙人才九条政策,获批实施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挂牌运作,落地期货、航运、数据三大交易所。河套深港合作起势良好,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设立了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建成了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1个专业园区。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广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携手港澳打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质的大湾区。我们将聚焦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强化发展战略协同联动。围绕巩固香港金融、航运、商贸等中心地位,以及支持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聚焦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产业体系共建、民生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发建设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强化科技产业互促双强。我们将加快建立与港澳及国际有效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持续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建共用共享,聚焦前沿优势领域新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联合港澳推动科研攻关取得更大进展。

三是强化全方位互联互通。我们将携手港澳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加快推进跨珠江口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大湾区内外联通能力。加快打通大湾区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升人员车辆往来、货物通关、资金跨境、数据安全传输等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合作,促进公共服务融通共享。

四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联动港澳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加快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是强化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我们将充分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联合港澳因地制宜培育各平台主导优势领域,持续强化制度创新与规则试验,积极推动与港澳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以点带面”引领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三地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一定能建成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湾区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张虎常务副省长。下面,请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先生介绍情况。

朱伟: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下面,我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分享。

一、以战略科技力量为支撑,持续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有关部署,围绕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两点”、广深港和广珠澳“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不断夯实大湾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扎实推进。我们推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等重点承载区,目前已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前沿领域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内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成并向全球开放共享。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建设散裂中子源等9个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目前东莞散裂中子源已投入运营并面向全球开放,已吸引全球近6000名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完成1500多项实验课题;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广州人类细胞谱系等其他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全球科研人员来大湾区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力提速。截至目前广东已创建生物制造、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国共11家),累计建设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138家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些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我们将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抓住中试验证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提升各类产业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开发、概念中试验证、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动大湾区涌现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以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引领,持续完善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我们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顺应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打造发展新动能。

着力打造四大产业创新高地。我们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湾区建设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并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在5G产业方面,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2万个,5G网络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基本覆盖,5G手机高端芯片实现突破,5G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集成电路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组建省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推进增芯、粤芯、中芯国际、华润微等一批重大制造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们按照全省打造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部署,推动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广东从汽车第一大省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居全国第一,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便有一台“广东造”。新型储能产业方面,广东是全国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目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60万千瓦。

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面向前沿和颠覆性方向,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谋划布局生物制造、商业航天、光芯片、核医疗等未来产业。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广东已于今年5月推动出台《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进一步巩固广东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全力推动大湾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对接香港新型工业化,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持续优化大湾区发展环境。近年来,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堵点痛点,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平台改革创新,逐步释放改革红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便捷流动,着力优化大湾区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营商环境改革。按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和方法论,连续4年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持续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督促全省营商环境优化。组织开展首批10个省级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横琴、前海、南沙、广州开发区、深圳市福田区等重点区域聚焦优化办事流程、服务企业等领域开展改革示范。广东省连续4年获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的最佳口碑省份。

加快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我们印发实施《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全面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聚焦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民生融合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粤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联互通。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遴选工作,评选出两批共36项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典型案例,为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作出有益示范。

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开展制度创新。国家先后在大湾区布局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并给予这些重大合作平台在财税、金融、海关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国家有关部署,我们积极协调推动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开展制度创新和改革试验,我们注重以立法的形式推动改革创新,推动出台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首次以综合性法规形式保障各项改革重点举措于法有据,为合作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我们注重开展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推动国家出台支持横琴、南沙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在生物医药、教育文化、绿色低碳等领域以及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率先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我们注重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推动下放一批省级管理权限至横琴、前海、南沙,其中广东省政府已将182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实施,将81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前海管理局实施,将部分省级自然资源行政职权调整由广州市南沙区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大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深化要素流动、产业合作、跨境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大湾区的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朱伟主任。下面,请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先生介绍情况。

梁勤儒: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关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下面,我着重从科技创新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情况,一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广东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广东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聚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落到企业上、落到产业上、落到发展上,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全省综合创新能力连续7年均位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4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5万家。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科技产出重要数据多年来高居全国首位,有力支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并正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打造成为新的万亿元级、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

第二部分,我们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

一是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体系。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11家省实验室、3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435家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以及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这些大平台基本上都是依托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或高水平科研机构来组建,在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方面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并力争产出更多大成果,推动广东产业持续迈向中高端。

二是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为主阵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大科学装置,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第三部分,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广东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持续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聚焦产业发展的源头科学问题,深入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把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比如说2023年投入超过3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全力夯实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尊重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广东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体系。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布局,在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布局多个重点项目。同时,我们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和个人通过出资、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比如说,深圳腾讯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已经广为人知并正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是推进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等重点领域,以“揭榜挂帅”“主审制”“业主制”等科研新模式、新机制,争取更多国家资源,深入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持续攻克制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技术瓶颈,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广东实践,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更多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全力把科技投入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比如说麒麟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高端医疗装备更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全面推进。

第四部分,我们深化粤港澳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是健全粤港澳科技合作工作机制在粤港、粤澳政府层面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下,设立粤港、粤澳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从机制、平台、项目、人才等多方面谋划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依托湾区内地城市以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促进粤港澳三地开展务实合作。在“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取得实践经验和一定成效基础上,加快推动(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目前,广州、深圳试点科研用物资高效便捷跨境港澳流动,试点港澳机构承担广东财政科研项目遵循港澳审计准则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面向港澳全面开放。支持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湾区内地建设4所姐妹高校,支持6所港澳高校在湾区内地设立9家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大批港澳人才到湾区内地创新创业和成果产业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人才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我们积极发挥港澳国际化和“超级联络人”优势,依托整个湾区广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积极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和一流开放创新生态。

二是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广东积极推进科技外交,全力服务元首外交和国家科技外交战略,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联系,与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各类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认真贯彻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倡议,共同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对接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等国际知名科学出版集团以及盖茨基金会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华友华国际组织的合作联系,支持国际知名科技组织落户广东和大湾区,推动广东、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开辟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勤儒厅长。下面,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先生介绍情况。

陈磊: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现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等五大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强省建设大步向前进。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工业企业利润突破1万亿元大关。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牵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我省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为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023年,我省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创出18年、6年来年度最快增速。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由蓝图规划变成现实画卷。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6万亿元,续居全国第一。

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巩固提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3年全国产量突破3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在广汽埃安下线,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广汽乘用车、比亚迪等2个联合体进入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15个、优秀场景65个,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

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初步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和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19家广东企业进入2023年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10家,累计培育190家国家级、37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7万余家。

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超高清视频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持续引领全国,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分门别类推动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枝”、充满旺盛生命力。加快养老、保育康复用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机器人等老年用品研发生产。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硅能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支持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更多综合实力领先全国的细分产业集群,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三是抢抓产业“新风口”。加快实施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在未来“新领域”抢抓机遇,重点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6G(特别是空天网络)、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占据好位势。

三、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广东省培育了超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7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了1600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在重点领域加快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获批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5家,布局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产业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工程。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组织开展省级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补短板工作,组织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璀璨行动”等重大工程。

三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策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地区之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将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创建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底,5G基站累计32.6万座,5G用户累计8682.1万户,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全部县级主城区连续覆盖、镇级主城区基本覆盖。我省累计有广州、深圳、东莞等16个城市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估成为千兆城市,约占全国1/13。

二是数字化转型提速。2023年推动约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圳、东莞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广东位列全国第一。

三是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算力网大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

一是连续举办5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持续推动粤港企业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召开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粤港信息化合作存在的问题,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应用。

二是持续深化粤港清洁生产合作。加强与香港环境及生态局、环保署、生产力促进局等单位的沟通协作,推动“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实施。粤港双方每年共同遴选发布一批“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名单,累计培育“粤港清洁生产伙伴标志企业”2100多家,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陈磊厅长。刚才,张虎常务副省长围绕广东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情况向大家做了详细介绍,朱伟、勤儒、陈磊几位厅长从不同层面进行了介绍,徐磊局长给我们提出了相关要求,相信对大家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发展建立一个总体的认识,为下来的实地采访打下很好的基础。

感谢张虎常务副省长,感谢各位领导的情况介绍,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用心用情的采访。今天情况介绍会的第一节就到这里,等会儿还有四个平台情况介绍以及相关互动环节,现在请大家稍事休息,10分钟后我们进行第二节会议。谢谢!

主持人陈晓伟:现在进行“机遇湾区”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第二节以及互动。首先,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符永革先生介绍情况。大家欢迎。

符永革:尊敬的徐磊局长、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我代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介绍情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怀下,在粤澳两地政府全力支持推动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加快发展建设,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门元素不断增加、琴澳一体化深入推进,呈现出积厚成势、提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下面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健提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开门红。一季度,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12亿元,同比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吸收澳资,同比均实现超两位数增长。

二是澳资经营主体明显增长。截至4月,澳资企业总量达到6208户,同比增长12.3%,比合作区成立时增长33.88%;2023年澳资产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规模以上澳企总营业收入超208.85亿元,同比增长35.7%。

三是“四新”产业比重持续增长。截至4月,合作区“四新”产业实有企业达16412户,同比增长2.4%;2023年“四新”产业增加值完成218.08亿元,占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2%。

四是涉澳民生指数明显提升。截至4月,在合作区创业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到20636人,同比增长22.4%,其中就业4991人,同比增长20.3%。合作区澳门籍学生274人。

五是琴澳人员往来日益频密。2023年经横琴口岸通关人数超1670万人次,日均4.6万人次,总通关客流同比2022年翻倍。今年1至6月,日均通关量近6万人次,车辆达6000车次。目前,经横琴口岸通关的单牌车占日均通关车辆约65%,港澳居民占通关人数的约25%。

六是重大政策已基本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配套政策21项重大政策已全部落地实施。广东省人大制定实施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两批次将182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至由合作区组织实施。

下一阶段合作区将紧盯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开展攻坚行动,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四新”产业占GDP比重。二是加速创新要素在合作区汇聚,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创新企业、科研平台到合作区发展。三是有序衔接趋同澳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保体系,推动在合作区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持续增加。四是用好用活分线管理政策举措,推动人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动,不断优化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五是持续完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新体制,推动管理决策执行效率不断提升。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到横琴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亲自体验合作区发展建设的生动实践。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永革主任。下面,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先生介绍情况。大家欢迎。

王锦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特别是各位记者朋友一直以来对前海开发开放的关心关注和支持。14年来,前海合作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引下,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成功走出了一条“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2023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税收收入921.6亿元,同比增长6.3%;进出口总额4940亿元,同比增长6.7%。今年一季度,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2%,实际利用外资占深圳市58.4%,广东省19.1%,全国2.3%,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下面简要汇报五个方面的情况:

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一直以来,前海在国家支持下实施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目前国务院批复的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人民银行“金融30条”“海关18条”“海事18条”等各方面政策加快落地实施。今年第一季度前海服务业占比从去年72%提升至75%。“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招引了毕马威、瑞银等167家全球服务商落地。高质量建设“6+6”集聚区,正在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二、牢牢把握服务香港初心,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引擎。全力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目前前海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港澳23类专业人士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执业,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过1万人。年龄结构非常年轻,一半以上都是50岁以下的人员,和整个深圳市港人结构相比,工作人口占比高,年龄相对比较轻。推动“前海港企贷”落地,前海法院首创“港区陪审”“港区调解”制度。发布“支持港澳青年12条措施”,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达到了691家。连续8年举办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前海首家哈罗港人子弟学校开校,1896名港籍学生入学就读。发布“前海卡2024”,港人免漫游费,可访国际互联网,落地粤港澳药械通,前海日益成为港企港人融入内地“首选地”。

三、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放开限制、放松管制、衔接税制、对接法制、融通规制、联通体制、畅通机制、融合两制“八制并举”,累计推出835项创新举措。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达到92项,全省复制推广103项,全国各省市区自主复制推广的超过460项。前海在科技体制发展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了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独角兽企业、2289家国高企业以及13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目前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前海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到全域,特别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个人所得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都在落实创新。

四、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目前国务院支持自贸试验区制度性开放的若干政策在前海落地率超过90%。今年1-4月,前海新增外资注册企业489家,同比猛增42.6%,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同比猛增了226.4%。目前在前海注册运营外资企业达到11156家,累计实施使用外资超过404亿美元。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上线大豆、天然气等9个交易品种,2023年累计交易1302亿元,同比猛增64%;今年以来累计交易额675.4亿元,同比猛增78.6%。深圳国际仲裁院2023年化解商事纠纷1419.9亿元,稳居全球前列。最近我们也在广东率先开展了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最近有3家外国律师事务所落地前海。

五、坚持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中心。目前大家看到的前海,已经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充满现代化气息,前海三湾片区已累计建成楼宇271栋,投入使用面积超过750万平方米。大家热切期待的深中通道,将在本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在前海68公里活力黄金海岸带上,我们正在高标准建设两大世界级商圈,引进了湾区规模最大的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香港新世界K11总部等标杆项目。我上周和沃尔玛企业代表座谈,他们今年1-5月的销售额突破了12亿元,全年有望实现25亿元以上的销售额,在整个山姆体系里是稳居前列的。

接下来,前海合作区在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们将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日夜兼程、分秒必争,推动《前海方案》《前海总规》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铸辉煌,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各位。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锦侠局长。下面,请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省南沙办主任刘炜先生介绍情况。大家欢迎。

刘炜:尊敬的徐磊局长、晓伟主任,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南沙发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沙关怀备至、寄予厚望,要求“把南沙规划好、开发好、建设好”,省、市高度重视支持南沙的开发开放工作,省委书记黄坤明要求南沙的开发开放今年要全面展开,省直各部门、省市都支持南沙的发展。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力提速推进南沙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南沙在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

这里,我从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一下南沙的一些特色。

一是区位优势独特。南沙地处大湾区C位,位于四个万亿级GDP城市交汇点,也是珠江东岸西岸的交汇点,集中承载着广东省唯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平台、重大战略任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

二是南沙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南沙总面积803平方公里,最关键的是这803平方公里中,还有20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同时拥有被称为“羊城八景”之一的万亩湿地。红树林湿地非常壮观,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在此相融共生。

三是南沙面向世界开放。南沙是千年商都广州唯一的出海大通道,有百年历史的舢板洲“航运灯塔”伫立南沙,见证了海丝的繁荣兴盛。新阶段,《南沙方案》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历史使命,推动南沙联动港澳融入国际市场,增强大湾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南沙的开发开放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和各位媒体朋友们分享四个方面:

一是扛起使命担当,《南沙方案》实施成效显著。重大机制高效运转,省南沙工作领导小组、省南沙工委、省南沙办三级工作体系运行有力,省市区152个成员单位扁平化联动,围绕《南沙方案》五大任务形成近期、中期和远期梯度推进的总体任务工作体系。重大任务落地见效,国家部委放宽“市场准入15条”、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支持南沙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海洋科技应用、细胞和基因治疗、服务贸易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省层面出台《南沙条例》和“支持南沙若干措施”,三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全面提速,启动区建设目前所有投资都完成了60%以上。“双15%”优惠等重大政策的成效逐步显现,港澳企业投资大幅增加,重大利好持续释放,2023年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南沙区域生产总值超过60%,就是产业结构在优化,彰显制造业当家的鲜明本色。今年一季度集中签约超60个产业项目、投资额超2000亿元,累计引进278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两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第2名,南沙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排名跃升至全国第7。

二是高举开放大旗,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累计形成997项制度创新成果,商事登记确认制被国务院《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吸收,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第2,在国家新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前三。国际航运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广州港南沙港区自2004年建成开港以来,以每年百万标箱的增速成长为全国最大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938万标箱、同比增长5.4%,南沙港已经进入全球十大港口的第9名,进出口货物货值今年将突破万亿元。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值全国第一,南沙正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携手港澳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奔赴。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额已经突破了8万亿元,广州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34亿元。与港澳共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已经实体化运作,其中“走出去”基地被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累计已进驻100多家涉外机构,服务企业超180家。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竞相涌现,科创平台体系初步成型。以南沙科学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等大平台为核心,以港科大(广州)等院校和冷泉大科学装置、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为支撑,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2+5+2”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成型、增加值占规上工业近8成,汽车制造业产值近2000亿元,构建第三代半导体和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加快布局深海空天、全空间无人体系等前沿领域,培育低空经济、可燃冰等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聚焦高层次和骨干人才将近2万人,近三年来高层次人才翻两番,落地总规模4000亿元的广州产投、创投、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3家母基金,全区研发投入强度(R&D占GDP比重)达5.46%。我们正推进粤港大学城的创新成果孵化区建设,我们希望把香港一些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省内大学的创新成果集中在南沙,成为一个成果转化孵化区。

四是注重产城融合,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把“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落实到规划上、空间上、项目上。对标国际一流优化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加快编制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全省首个未来城市实证试点,集中力量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中央型CBD,打造广州“未来发展核”。加快完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狮子洋通道、南沙枢纽站等内联外通项目加快建设。我们将把握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加快建设万顷沙南部片区,打造广深产业融合示范区。持续提升湾区一流公共服务。港式国际化社区有序推进,引进6家三甲医院。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即将复航,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明年6月建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有烟火气的活力之城。

今天南沙的建设又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诚邀各位媒体朋友到南沙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将持续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浓缩的精华。诚挚欢迎大家到南沙走一走,南沙的魅力风采远比语言描述的更精彩。谢谢!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刘炜书记。下面,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署长曾坚朋先生介绍情况。

曾坚朋: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在大湾区的四大平台中,河套是面积最小的,也是最年轻的,包括河套发展署是今年1月份才刚成立的,最需要其他三大平台“大哥”的帮助和支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的进展及成效。

第一,充分发挥集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资源的特殊“平台”作用,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汇聚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和1.5万名科研人才,包括2个国家药监局药械审评分中心;鹏城、合肥、广州3大实验室的分支机构;港科大、港城大、港理工、港中文等5所香港高校研究院;中国一汽、招商局、华润等5个央企研发中心;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西门子深圳能源创新中心等6个世界500强外资研发中心;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等2家“以我为主”发起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上周国务院又批准了3个,河套已经成为国内首个、目前唯一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聚区。围绕着上述平台载体,聚集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包括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重新定义了国际新一代短距无线通信标准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政策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特殊“通道”作用,为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多作贡献。人员跨境方面,上周省政府已批复同意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通行范围扩大到科研机构、人员及车辆,并将车辆审批权下放到深圳,科研人员往来深港将更加便利;货物跨境方面,国家相关部委预计年内将出台关税特殊政策和海关特殊监管办法;资金跨境方面,“科汇通”试点已全面展开,顺利破解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法可依的难题;数据跨境方面,深圳数据交易所率先开展数据跨境交易试点,已经完成跨境交易63笔,累计交易金额1.45亿元;法制方面,已设立河套法庭、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河套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法律服务平台,深圳市人大立法的《河套条例》即将进入“二读”;税制方面,企业、港人个人所得税“双15%”的优惠政策已落地兑现;科研管理体制方面,已出台实施选题征集、团队揭榜、项目经理等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财政资助项目超过20个,扶持资金近10亿元。

第三,充分发挥技术成果转化的特殊“基地”作用,为国家加快产业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多作贡献。一是打造超级孵化器。目前,已建成13个专业园区,孵化出晶泰科技、元戎启行等5家独角兽企业。香港科技园在河套设立了内地首个、目前唯一的分园,已引入了香港应科院等40多个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和团队。二是打造国内首个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今天下午我们将集中对已经建成的四个中试平台进行授牌,并且依托香港应科院、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等再组建6个行业级的中试平台进行集中筹建,实现重点领域产业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助推优质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功跨越“死亡之谷”。当前到河套创科转化,到河套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港校、港企、港人、港区的共识。

第四,充分发挥联通内外双循环的特殊“交汇点”作用,为源源不断培育和向大湾区输送科技创新资源多作贡献。一是联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龙岗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等市内重点区域,推动实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口科研物资设备流动使用等政策能够延伸覆盖,推动鹏城云脑、超算中心、合成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科研成果授权使用,形成区域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中试、产业化协同合作。二是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我们将积极主动支持配合香港加快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新田科技城、北部都会区规划开发,联合港方丰富政策包,携手走出去同台推介、同台招商,推动科研机构及企业发挥“一区两园”优势合理布局,助力香港实现从创科的“超级联系人”向“直接参与者”的转变。三是联动整个大湾区。我们将主动对接香港科学园、横琴、南沙、松山湖科学城等重大平台,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携手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共建开源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因为时间有限,有关河套的详细情况和更多的一手资讯,欢迎通过我们刚刚发布的河套“虚拟园区”服务矩阵实时获取。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把“香港创科”和“深圳转化”的两个优势叠加起来,使河套成为“技术源头在香港、创新转化在内地、发展壮大在全球”的首站、首选地,勇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请大家继续关心支持河套深圳园区建设,与我们共同讲好大湾区的“河套故事”,更好展示大湾区的河套风采,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坚朋署长。刚才,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的领导分别作了情况介绍,相信大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效特别是四大平台的发展情况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的介绍。

接下来,进入媒体提问环节。请有意提问的记者朋友在座位上举手。现在开始提问。

人民日报:请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在推动港澳同胞特别是港澳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广东省出台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成果?

朱伟:去年来,广东从打造重大合作平台,便利粤港澳三地往来,支持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以及优化港澳居民公共服务等这几个方面,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港澳同胞,特别是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一,着力打造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广东围绕要素流动、商事制度、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强化制度创新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充分发挥四大平台政策红利的作用,努力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打造成为港澳企业、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新空间。刚才四个平台的主要负责同志对相关情况作了介绍,我在这里补充几点。比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我们积极打造趋同港澳的税收环境,对于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在前海和河套工作的香港居民,以及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四个平台均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城市建设方面,四个平台持续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筑风貌、空间功能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融入了港澳元素,努力将四大平台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高品质生活家园。

第二,积极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新。广东全面取消了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持续推进职业资格认可,在医疗、教育、旅游、建筑规划等重点领域已有395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便利执业。我们推动实施“一试多证”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模式,3500多名粤港澳居民获得相关技能证书,截至目前共有20多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我们积极完善港澳青年就业创新服务体系,建成“1+12+N”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这些基地体系都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及其创办的初创企业给予创业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目前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选择逐梦大湾区。

第三,不断便捷港澳居民往来内地。近年来我们相继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等粤港、粤澳间的口岸,积极推行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让2/3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人均通关的时间缩短至30秒左右,三地口岸通关效率大幅度提升。自去年推动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以来,我们持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港澳居民出行高效便捷。截至目前,广东共给港澳单牌车核发牌证9万多副,港澳单牌车累计出入境230多万辆次。

第四,逐步提升为港澳居民服务的水平。围绕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不断落实并完善优惠政策,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比如在教育方面,广东招收港澳学生的规模持续扩大,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8万人,高校在读港澳学生超过1.5万人,具备招生港澳学生资质的广东高校达到71所,46所广东高校可接受专科学历香港学生来粤升读本科,为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就读提供更多的选择。

医疗服务方面,我们推动港澳药械通正式落地,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56个临床急需的港澳药品、医疗器械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上市,为包括港澳居民在内的大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疾病治疗的便利。

社会保障方面,已有超过34万人次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港澳居民在粤参保的热情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深化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推出“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推动大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有效融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各项政策措施,为港澳同胞尤其港澳青年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营造更优质的环境,在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地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朱伟主任。下面,请继续提问。

新华社:刚才刘书记提到南沙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面向世界开放,国家赋予南沙的战略定位也有协同港澳面向世界,请问南沙如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刘炜: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对我们南沙很重要。同时,今天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对南沙一直以来的关注、关心、厚爱、支持。面向世界开放是我们南沙的重要使命和独特气质,接下来南沙将坚决扛起国家重大的战略性使命性平台的任务,举起开放大旗,一体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我们讲面向世界是包括:一是既要立足湾区联动发展,协同前海、横琴、河套等重大平台,共同打造大湾区的开放高地。同时更重要是携手港澳一起面向世界,以开放这个大旗来倒逼我们的改革和创新,强化南沙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准备重点从四个方面提升开放度:

第一,着力打造高水平制度性开放试验区。因为开放最重要的是制度性开放,不单是政策方面,最关键要成为一种制度型开放高地。在制度方面,一是落实国务院给我们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这个任务,落实各项试点措施,实施广东自贸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一系列综合试点任务,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目的是更大力度、更宽领域吸引集聚外资外企到南沙发展,建设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第二,着力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全面合作,深入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咨询委员会、粤澳发展促进会等机制作用,深入推动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专业服务、营商环境、民生融合等方方面面领域的规则衔接,进一步拓展境外执业资格的认可领域,我们希望在一些新的领域执业资质能够便利地在南沙执业。同时支持港澳青年在南沙创新创业,利用南沙现有条件,加快建设港澳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基地,希望通过这个创新创业基地,能够吸引港澳青年到南沙创新创业,把南沙建设成为一个活力之城。

第三,着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我们的开放是对内对外一体化推进,既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一是发挥南沙资源条件的优势,我们有港口(两港),所以要加强航运贸易枢纽功能建设,为国内国外企业服务;二是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全球飞机租赁中心这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来扩大开放,同时深入推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高水平建设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加快筹备建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加快发展,提升南沙金融服务的能级,在金融服务方面也加大开放。

第四,着力建设大湾区国际交往新平台。《南沙方案》赋予我们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基地,现在这个基地已开始运作,下来要扩大基地服务功能,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做更好、更深、更广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连通港澳,因为香港、澳门有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我们跟港澳联合搭建全球的服务网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办好相关的国际科技和经济论坛及全球年会,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加大南沙面向全球的开放。此外,南沙还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我们的邮轮母港综合体是亚洲最大,国家也赋予外国旅游团邮轮入境15天免签和外国人144小时(6天)过境免签的双重政策支持,在这个政策支持下,南沙的邮轮6月份复航。接下来会举办系列活动,我们在这里也诚挚邀请各位来参与邮轮母港重新开放的系列活动,也请大家多多宣介。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刘炜书记。下面,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请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陈厅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发展一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超前地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请问广东如何携手港澳,在大湾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陈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产业合作做深做实,全面推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协同。广东省已经修订出台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出台了5个未来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我们要携手港澳加快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要继续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引领全国,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涌现更多的细分产业集群。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们要抢抓机遇。

二是大力推动与港澳的产业合作。要紧密围绕香港、澳门优势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与香港、澳门在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开展合作,提升粤澳产业创新的合作,完善粤港、粤澳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粤港科技合作,充分利用港澳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推动两地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扩大吸收港澳资本投资于我们的新兴产业,用好港澳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工业设计,为广东的产业升级赋能。开展技术交流、展览合作和人才交流,深化清洁生产、减污降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三是推进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一是加强粤港、粤澳信息化方面的合作,我们跟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都有合作专责小组机制,共同推进粤港信息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二是持续深化与粤港清洁生产合作,持续加强与粤港清洁生产合作专责小组成员的沟通,推动在粤的港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粤港双方共同推进粤港澳清洁生产合作伙伴这些标志企业的遴选认定工作。三是支持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的建设,以点促面,推动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引领发展。谢谢。

陈晓伟:谢谢陈磊厅长。下面继续提问。

香港文汇报:刚刚听了各位领导的分享,感受到广东省积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想请教一下,这五年来,广东如何找准粤港澳三地优势定位,推动三地之间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

梁勤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服从服务“一国两制”大局。在政府层面,我们在粤港、粤澳政府合作联席会议框架之下,设立了粤港、粤澳科技创新合作的专责小组,高位推动;在市场层面,我们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调动创新主体和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广东也出台各种政策,来支持调动港澳特别是香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参与科技和产业的创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推动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粤港、粤澳之间人往来、税平衡,在这两点上现在已经基本上做得比较顺畅了。港澳(同胞)回到内地,包括经过认定的高层次或者紧缺人才税负趋同平衡已经做得很好了。下来还有资金过境和项目过境,资金过境和项目过境在2019年开始全面推进,支持港澳机构牵头或者参与广东科技计划项目,近年来已经陆陆续续结题了,进展非常好。我们也专门进行了评估。截至目前,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到港澳累计超过4.6亿元,有力支持了港澳相关机构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物流动方面,物流动重点是创新要素的流动。在中央的支持下,近两年开始,在广州、深圳开始试点科研任务跨境的高效流动。比如说在广州,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两家为单位,深圳也有五家单位在做试点。接近两年的时间来看,这个试点还是非常顺畅的。在很多重要创新要素过境港澳或者港澳进入内地方面,海关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大缩短了相关流程和时间。特别是在实验动物、血液样本或者生物材料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大大缩短了其候关和进关的时间。同时,我们也向香港及全球开放共享广东一些大科学装置或者重大科技技术设施。刚才几位领导都介绍到东莞的散裂中子源,从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它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6000人和机构,已经支持实施了1500多个实验课题,其中有接近200个课题直接支持港澳的团队来开展。应该说,在目前散裂中子源已经开放的谱仪当中,基石是非常饱满的。我们也热烈欢迎港澳团队继续来散裂中子源做试验,包括其他的大科学装置来做试验。位于大学城的超算中心天河2号更是直接连了一条线到南沙,再从南沙连通到港澳,非常顺畅。港澳科研团队很多都用过天河2号。

第二,携手共建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湾区内地城市,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佛山,以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促进粤港澳三地务实合作,在横琴布局建设了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前海也集聚了十多家的独角兽企业,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范围扩展到22类,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50多个,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也在深入推进。我们也在携手港澳建设30多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当前正在积极探索由港方和澳方优势学科来牵头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同时,大力支持已经在广东建成运营的4家香港姐妹高校,按照时间来说,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珠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今年刚刚获批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我们正在打造一个计划,叫粤港姐妹高校“1+1”联合资助计划,希望通过“1+1”的姐妹高校,能够更加深度地发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作用,比如说港科广和香港科技大学,就是南沙和清水湾两个校区怎么样更好地进行深度合作,港中深和香港中文大学怎么进行深度合作。我们也在推进这项工作,希望能够以点带线及面,来全面深化粤港科技、人才和产业合作,推动粤港科技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第三,支持粤港粤澳创新主体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我们充分发挥广东市场化、制造业发达、产业配套完备、中试转化顺畅和港澳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发达、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支持港澳机构更多牵头或者参与承担省里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研发的科技计划项目,同时也支持他们参与深圳和珠海地市的科技计划项目,粤港澳联手对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应该说成效还是很不错的,有一批项目正在陆陆续续验收。另外,跟粤港澳三地共同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相匹配的,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在科研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港澳机构承担了广东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结题验收时,我们不用过去,直接承认港澳的审计准则。只要遵照合同书,我们就可以直接结题验收,这就大大简化了以往还要过去结题验收的步骤。我们正在通过这方面的合作,全力打造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的国际通行科研管理制度,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效。

第四,积极推进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目前在广东建成面向港澳科技孵化载体超过130多家,在孵的港澳创新团队和企业超过1000多个,数量不少。广东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吸引了3400多项港澳台的创新项目同台竞技,超过260多家港澳企业落户广东。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等方面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总的来说,我们正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整个湾区的优势,面向全球更加广泛的集聚创新和人才资源。应该说,一个开放包容、活跃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生态正在加快形成。谢谢。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勤儒厅长。下面请继续提问。

澳广视电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平台,请问粤澳两地政府将如何透过进一步加强合作助力合作区的建设,同时打造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

符永革: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方案正式颁布,明确了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合作区揭牌运作近三年来,粤澳双方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使命,坚持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加强政策配套,加速平台建设,加快资源导入,积极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逐步构建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民商事规则,积极主动为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合作区开发建设近三年来,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省人大公布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为合作区开发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分两批次,将182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为由合作区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效率,赋予合作区更大发展改革自主权,打造趋同澳门的营商环境,为澳资、澳企、澳人到合作区集聚发展和就业创业、学习生活提供更便利的环境和更好的服务。

在实行产业发展上,合作区充分衔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推行“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的琴澳联动发展模式,携手开展国际推介和国际招商。琴澳联合发布澳门建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对经澳门审批和注册的中医药产品、食品以及保健品,在合作区完成生产且加工增值30%以上,可申请使用澳门建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的标志,助推澳门品牌工业提质扩产。两地同时协同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在合作区行政服务中心还可以提供多项澳门身份证明范畴的申领服务,在横琴、澳门办都是同样的效果和效率。粤澳社保“一窗通”也落地实施,实现两地社保服务“一站式”办理。澳门新街坊小区首期销售进展良好,在小区里头先行试点衔接澳门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也基本落地。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政策红利和效果也在逐步呈现,琴澳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的要素跨境流通更加安全、高效、便捷。

在琴澳协同上,近三年上,粤澳双方紧密协作、互学互进、携手并进,双方选派精兵强将全力支持参与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合作区持续优化完善执委会工作规则,不断提升决策和执行效率。在制定出台政策上,注重广泛征求两地企业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确保政策和举措的实施真正惠及市民,扎实务实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谢谢。

主持人陈晓伟:谢谢永革主任。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和我们的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及时协调提供相关素材。在广东的采访单元,我们也将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保障。

最后,再次感谢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组织此次活动,也感谢各位领导出席情况介绍会,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情况介绍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萌萌

速记 文云华

摄影 张瑞霖

校对 梁洁萍 陈学德

金井美树:

4秒前:自去年推动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以来,我们持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港澳居民出行高效便捷。

陈雯:

8秒前:二是打造国内首个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

金宝罗:

4秒前:要紧密围绕香港、澳门优势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与香港、澳门在科技、金融、工业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开展合作,提升粤澳产业创新的合作,完善粤港、粤澳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Elysia:

8秒前: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动能不断释放,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